大樹跤的歌仔調「歌仔」是明代以降流傳於中國福建漳州一帶的說唱娛樂,後隨清代移民遷臺而在宜蘭地區生根,並在當地結合車鼓小戲形成所謂的「本地歌仔」;因其無舞臺、無容妝的落地演出形式,往往又被稱為「落地掃」、「塗跤趖」。舊時,農閒季節的蘭陽平原,可見三五好友集結在大樹下,憶起家鄉彈唱著故里歌謠,藉著手捻扇...
表演呈現以「和」字為依歸週末假日期間,永樂市場前廣場人潮熙熙攘攘,大稻埕戲苑裡卻有種難得的平靜,江之翠劇場正、副團長魏美慧、陳佳雯及資深團員/《行過洛津》製作人劉宛頤在排練前擠出時間,一群人與其說是接受專訪,更像是在回憶2016年謝世的劇團創辦人——周逸昌先生。劇場界習慣把江...
電影歌仔戲的短暫輝煌2013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師生在一次田野調查時,意外發現原以為佚失的首部臺語片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(1955年)電影拷貝,震動文化界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王亞維說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拷貝的出土,對他有如珍寶,也展開他對戰後歌仔戲與影視媒介結合的研究契機。王亞...
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作《慾望城國》的簡介中寫著:「傳統是現代的根,現代是傳統的種子,時代不停地往前走,藝術家引導群眾的口味,群眾也影響創作性格。」歷經36年歲月考驗,這論述依然歷久彌新,不曾被時代淘汰。時光巨輪持續滾動,當代傳奇劇團藝術總監吳興國宛如薛西弗斯一般,亦步亦趨的隨著巨輪創作,但最耗心力的不是...
臺灣偶戲的發展幾乎以傳統布袋戲為主流,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(後簡稱無獨有偶)在此氛圍中於1999年創團,幾乎可以說是臺灣當代偶戲劇團的先驅。綜觀當代偶戲二十二年來的發展,一創團就投入其中埋頭苦幹、開疆闢土的藝術總監鄭嘉音,下了很好的註解:「我們現在能做的是怎麼把當代偶戲這塊土壤弄得肥沃,讓人才可以安心...
皮影戲的文字記載,可追溯至宋朝吳自牧的《夢梁錄》,至於何時傳到臺灣,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部主任郝元圓說:「約在明末清初,從閩粵地區傳到南臺灣,初期以高雄為中心,後來逐漸擴散,北達二層行溪(今二仁溪,為高雄與臺南的界河),南抵屏東鄉間。因此,臺灣的皮影戲以潮調為主,演出多與節慶活動結合。」臺灣皮...